海峡两岸实现“大三通”后,拉近了同胞间的距离。今年7月,盐城籍知名台胞仇德哉先生遗孀、台湾台北县芦洲“国小”退休教师邹韩燕女士组织民俗体育访问团一行26人来盐,与盐城市第一小学签订了交流合作协议。期间,她将客人带到盐城市区的家热情接待,让台湾同胞感觉宾至如归。
每当有人问邹女士为何如此钟爱盐城时,她总是很自豪地说:“我是盐城人的媳妇,这儿也是我的家,盐城环境很美,盐城人民很好客,我要让台湾朋友都来盐城,让他们来感受盐城,认识盐城!”
46年相濡以沫伴终生
8月7日上午,邹女士回台湾前一天,我们在市区八菱花园一幢别墅里见到了她。尽管年近古稀,但其外貌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小很多。
“一楼是对外开放的图书室、台北故宫资料放映室;二楼是先生私人遗物的‘博物馆’,收藏了不少他在台湾研究撰写的盐城地方志……”邹女士很热情,领着记者参观这幢两层高别墅。为了纪念先生,她将仇先生从1949年到2007年所写的信件用几十个塑料盒按年份标注收藏在一排柜子里。
邹女士出生湖南将门,6兄妹中排行老四,8岁随父定居台湾。而仇先生祖籍是阜宁县推虾港营防口(今滨海县五汛镇张圩村),1949年定居台湾。婚后,两人相亲相爱,日子过得和谐美满,育有两个漂亮可爱的女儿。
1989年起,仇先生往返于两岸,邹女士常随夫奔波于盐台两地。一年中,他们有一半时间生活在盐城,二人相濡以沫,举案齐眉,日子过得很幸福。“他喜欢吃清淡的食物”,每次接待友人时,邹女士都会不时地为仇先生夹菜,并轻声问:“这个要吗?”眼睛里满是柔情蜜意。
晚年时期,仇先生健康每况愈下,但不能阻止他思乡之情。邹女士坐在记者对面,翻开一张老照片,略显伤感的说,“没参加阜宁同乡返乡团是他的遗憾,但我还是在四月中旬带他回盐城欣赏牡丹,可惜因暖冬花已谢了。七月初,我与女儿、小外孙又陪他回五汛,36度的气温下,顶着大太阳、推着轮椅,走在泥巴小路上,到河堤老太爷的坟上祭拜……”
2007年12月,86岁的仇先生因病去世,邹韩燕悲痛欲绝。她根据先生遗愿,将其骨灰葬入清澈安静的射阳川子口与营房港交界处河中,帮他实现了落叶归根的夙愿。此后,曾有人出高价想买他们的别墅,都被她拒绝。她将别墅重新装修,改造成“仇德哉故居”,请专人照看、打理。
期间,遇到诸如运书、装修等困难,邹女士有时会无奈地流泪。有人私下问她:“何必呢?这么辛苦!仇先生已经不在了。”她甜甜地说:“因为我爱他,从心底里爱他,所以愿意为他做任何事情。故居我不会卖,我要留着纪念他。”
“我们相知相爱46年,先生学识渊博,才能出众,对人真诚,仁慈宽厚,在我心中是一位完美的好人,如今却离我而去,让我失去了一位如父、如师、如友的好伴侣,真是情何以堪……如今我已送他回家了,他对家乡所做的一切,我将替他继续做下去……”
执著续办慈善事业
邹女士替仇先生做的事,指的是管理好1994年成立的“仇氏文教福利基金会”。该福利机构专门帮助贫困学生和无生活来源的孤寡老人。每逢佳节,邹韩燕都会陪他回乡看望村里的孤寡老人,给他们带去慰问金和礼品。每逢学校开学,她都陪先生给家庭困难的贫困学生发助学金,给品学兼优的学生发奖学金。
仇先生身后,有人认为,这一善举将终止,毕竟邹女士远在台湾,仅靠自己的退休金生活。可她非但没停止献“爱心”,反而加大了帮扶力度,对贫困学生的资助由每学期每人几百元涨到1000元。无论身在何方,一到新学期开学和传统节日,她都会如约出现在学生和孤寡老人面前。
8月6日上午,我们在滨海县五汛镇民政办工作人员的帮助下,找到了负责在当地发放救助金的受托人------87岁的仇文。“以前,通榆镇有个钱姓女学生到五中念书,因父亲和爷爷均患精神病,母亲腿又残疾,还有几个兄妹,家里太穷想辍学。仇、邹二人得知后,不仅解决了她的房租,还给她200元/月伙食费……例子太多。”仇文说,“他们做善事不图名利。十几年前,他们出数万元在该镇张圩村兴建一座钢筋水泥桥,解决沿河群众的‘过河难’问题。村里要给他们立‘功德碑’,但他们不要。如今已没几个人知晓此事了。”
“邹女士曾说,‘基金会不管花多少钱,只准增不准减。’我建议解散基金会,将钱转给其子女,但她坚决不同意。还说:‘宁可要饭也不能动这钱。’”仇文说,仇先生身后,亲属们按其遗愿,将办丧事省下的台币换成10万元人民币,注入福利基金会为乡亲办善事。截止目前,已有200多名学生和400余名老人得到资助。“钱我留着有什么用?我要让它用在最有价值的地方,我要让老先生的爱心传承下去。”邹韩燕微笑着对我们说。
位于八菱花园的“仇德哉故居”,免费对外开放。故居里,无论是富贵鲜艳的牡丹、玲珑别致的葫芦,还是排放整齐的书籍和桌椅,无不显示出主人的独具匠心和高雅情趣。每到节假日,都会有许多学生和爱好书籍的人去观赏和浏览。每到儿童节或母亲节等特殊的节日,邹女士都会从台湾飞过来,把大家召集到一起,举办一些有意义的活动,并为每个参加活动的人准备一份礼品。大家都感慨地说:“她让我们学会了爱,学会了怎样去用心生活。”
甘当两岸交流使者
虽然邹女士早年定居台湾,可她从不认为自己是台湾人,“俗话说:嫁鸡随鸡嫁狗随狗。没结婚前是湖南人,结婚后是江苏人。盐城反而成了我常住的地方,盐城就是我的娘家。”听邹女士这么一说,坐在阅读室里看书的邻家大婶儿会心地一笑。
为方便两岸民间交往,早年期间,仇先生和邹女士还在盐设立了“海峡两岸盐阜乡亲联谊基金会”,专门用于两岸盐阜乡亲的联谊交往。据统计,自1997年以来,邹女士和仇先生先后组织了20多个台湾团组、400多人次来盐城观光考察、访问交流。仇先生去世后,邹女士仍然坚持每年组团来盐访问。
“现在慈善事业仅仅是种个人行为,因为在台湾,政府规定接受企业界捐款善款的机构,必须接受相应的监督,但以目前的规模而言,我们还没有这个能力。”邹韩燕在谈及盐城近几年的发展时说,“如果老先生能多活三年就好了。你看盐城现在绿化做的有多漂亮,过去回盐城,得经过上海和苏州,而且还得在苏州过一晚,次天一早坐车来盐城,很不方便。但从去年起,我能直接从香港飞到盐城,早上8点钟的飞机,下午1点就能到家。而且盐城是所有城市中机场离市区最近的,真是以前想像不到的。所以,我从台湾到盐城像坐公交车一样方便。老先生在世时,我一年跑3次,如今我一年跑6次,每隔一月回一次盐城,感觉很方便。”
“我常跟台湾朋友讲,盐城3个月就能建条‘水街’,在台湾3年也做不出来啊。”盐城这么多年发展,给邹韩燕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“硬件”,还有她说的“软实体”,“我发现盐城人素质提高很多。以前,市民无论到肯德基还是到银行,从不排队,我当时很惊讶:‘怎么会这个样子?’可现在你看看,市民无论到哪都自觉排队,这就是最大的进步。”
“还有人们生活习惯在改变,以前市民到大卖场买东西买的很少。现在去都是用车子推的满满的,交钱还要排队。还有那些餐馆里人都是满满的,这表示人们很富裕,老百姓生活质量提高了,说明盐城正变得越来越适合居住。而这在过去简直是难以想象的。”邹韩燕笑着说,“这次访问团都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台湾人,他们中既有民进党,也有反对党,但他们对这里的印象都很好。虽然要花钱,但我是盐城人的媳妇,我愿意做好这件事。”